本文刊登於:「新世代青年團」(http://youth.ngo.org.tw/)2006.01.25 評勞動黨網站《資本論》網路版之筆記(四)
【編按】在勞動黨──桃竹苗服務中心網站所刊載之《資本論》網路版(網頁網址:http://lscnet.tw/~labor_apol-mp/capital/capindex.htm)
《資本論》在「3、價值形式或交換價值」章節的文本:「商品只有作為同一的社會單位即人類勞動的表現才具有價值對象性,因而它們的價值對象性純粹是社會的,那末不用說,價值對象性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會關係中表現出來。我們實際上也是從商品的交換價值或交換關係出發,才探索到隱藏在其中的商品價值。」(註12) 對於上列《資本論》文本,批閱者有如下的筆記: 批閱者的筆記有諸多謬誤,有必要批駁之。 商品的價值需藉由另一個商品表現出來,在20碼麻布=1件上衣的交換關係中,麻布的價值藉由上衣表現出來,麻布的價值對象性是上衣這個商品體,可見,商品的價值、價值對象性是商品同商品的社會關係,是隱藏在商品背後的人與人的社會關係。因此,在特定的社會關係下,勞動產品才轉化為商品的形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的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註13),龐大的、普遍的、占統治地位的商品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徵,如果批閱者的商品經濟指得是龐大的、普遍的、占統治地位的商品生產與交換,那麼資本主義的特徵正是商品經濟,資本主義脫離不了商品經濟,因此,批閱者的論斷──社會主義不能脫離商品經濟,那就令人不得不存疑,資本主義的對立面──社會主義為什麼也會與它的對立面一樣,兩者皆是脫離不了商品經濟? 「價值對象性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會關係中表現出來」,然而商品同商品的社會關係卻是一個虛幻、顛倒的形式,是將人與人的社會關係藉由價值對象性,藉由物,顛倒地反映成虛幻的物與物的社會關係,這就產生了商品拜物教。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就會帶上這個商品拜物教的性質,人的關係被物的關係所取代、所控制。 「金子!黃黃的,發光的,寶貴的金子! 以上詩文是16世紀的大文豪莎士比亞,對商品拜物教顛倒、控制人與人的關係的最佳詮釋。16世紀的英國資本主義才剛萌芽,商品生產還不是很發達,商品拜物教的性質已然如此,如果批閱者的論斷──「社會主義不能脫離商品經濟」是正確的,那麼商品經濟下的社會主義,其商品拜物教會如何猖狂呢?被物所控制、所取代、所顛倒的社會關係,怎麼會是我們所追求的理想社會呢? 馬克思並沒有在《資本論》提出"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而是提出「自由人聯合體」(註15)。生產資料公有制與生活資料分配由勞動時間決定的「自由人聯合體」,正可以解決商品拜物教的問題。由於「自由人聯合體」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因此,個人勞動直接就是社會勞動,個人勞動產品產品直接就是社會產品,而不同於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商品生產,其個人勞動是私人勞動,須藉由勞動產品採取商品形式,藉由價值對象性,藉由物,私人勞動才轉化為社會勞動。「自由人聯合體」的人與人的關係,不須藉由物,不須藉由價值對象性的中介,因此,人與人的關係不被物化,同時,物也不會人格化,也就不會產生商品拜物教。 既然「自由人聯合體」沒有價值對象性的存在,當然就不存在價值、價值量,勞動產品不具有二重性──既是使用價值,同時也是價值,所以,勞動者的勞動也不會有二重性,不會有抽象勞動存在。因此,決定生活資料分配的勞動時間,指得不是抽象勞動時間,不是批閱者的論斷:「按抽象勞動所形成的價值量來分配」,直接就是"勞動"時間。 雖然"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社會不等同於「自由人聯合體」,但是,同樣都是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生產關係,從理論上來講,社會主義社會也同樣不存在價值對象性、價值、價值量、勞動二重性,勞動產品不採取商品形式。從實踐上來講,實行社會主義社會的總路線是限制、"脫離"、消滅商品經濟。因此,批閱者的論斷:社會主義不能脫離商品經濟、按勞分配實際上是按抽象勞動所形成的價值量來分配等等,實在是顛倒《資本論》的理論。
◎相關文章 •評勞動黨網站《資本論》網路版之筆記(三)──亞里士多德有可能取得更大的突破?林宜青 2006.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