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本文刊登於:「新世代青年團」(http://youth.ngo.org.tw/)的「勞動價值理論」專區2003.03.28
 
孫善豪是如何失足跌交<完>
新世代青年團 岳生

八、孫善豪取消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批判性與科學性

 在本人與孫善豪先生的論戰中,許多問題都圍繞著馬克思的重要作品《資本論》,這本書的副標題──政治經濟學批判,顧名思義,馬克思並非要建構一套嶄新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因為政治經濟學的問題意識有侷限性,無法確切地理解資本主義社會,馬克思的用意在於一方面要批判當時由李嘉圖所集之大成的理論,另一方面也要對付將李嘉圖勞動價值理論徹底丟棄的庸俗經濟學派。後人多謂馬克思乃批判地繼承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或者對其進行局部的修改,嚴格說來都不正確。事實上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從李嘉圖那裡繼承甚少,且多有改正,除此之外,馬克思對李嘉圖嚴厲批判與超越的部份,才是《資本論》的精髓。比起庸俗的經濟學,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當然高明一些,但在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理論下,李嘉圖的建樹可說是微不足道,甚至遺禍更深。透過馬克思銳利的科學分析,我們可以輕易地揭穿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偽科學面目,透視偽科學包裝下所隱藏的階級剝削。因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不是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理論的進步性與科學性正是對後者的批判與超越。

 然而,孫善豪宣稱以馬克思理論的觀點,提出中小企業主部份勞動也創造價值的說法,正是孫善豪錯讀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的明證(至於第二卷與第三卷,孫善豪八成沒讀過,本文第一部份已提出相當佐證),也是孫善豪將馬克思的科學、批判理論庸俗化、退步化為比李嘉圖理論還不如的東西之證據。

◎中小企業主的勞動並不創造價值

 在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理論中,價值是特定生產方式下社會關係的體現,抽象勞動做為價值的實體,是在特定的歷史階段所具有的社會屬性。勞動是自然現象,是人類有歷史以來為了物種的自存與繁衍,與自然對立、開物成務、利用厚生的過程。勞動並不當然創造價值,勞動成為價值實體這一社會屬性,乃是因為在私有制以及大量商品頻繁交換的社會裡,社會能維持與再生產,社會勞動的分工與產品的分配,就必須透過持續地進行商品交換來達成,然而不同勞動所生產的不同商品具有不同的有用性,如何交換就成了待解決的矛盾,因此才必須找到萬種不同商品的等同性,才能使商品的交換有依據,馬克思將生產各類商品的勞動捨象成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凝結──這才使得表面上看似盲目無章、又似有所準據的商品交換,能顯現出背後的規律。沒有以私有制為前提、分工為基礎、以及為他人生產的商品出現,就沒有大量商品交換的社會,也就不會有價值的存在。

 正因為價值不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勞動更非天生的價值實體,因此,原始人打獵捕魚並不創造價值,封建莊園佃農春耕夏播也不創造價值,因為只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才有價值的生產;但也非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勞動就會創造價值?資本主義社會中父母的養兒育女、銀行行員的精打細算、百貨店員聲嘶力竭的叫賣、小企業主的操心勞力、自營作業者的日夜打拼,都不創造價值。孫先生或許覺得不可思議,那是因為孫先生根本不懂馬克思的《資本論》。價值、以及透過這一社會實體在全社會範圍所展開的運動過程-即「價值規律」,在馬克思看來,毋寧是值得批判與顛覆的對象。

 孫先生的說法,從合理利潤到企業主勞動創造價值,恰恰都是馬克思要加以韃伐的說法。孫善豪以企業主的手不一定比工人白、工作不一定比工人輕鬆、他們也對生產有所貢獻,來論斷他們亦參與價值的生產,這是矯情的人道觀點,絲毫不從對抗性的生產關係即階級關係來分析價值。自認為馬克思主義者的孫善豪先生,若忠於馬克思的理論,就應該知道,生產產品的勞動過程與生產商品的價值增殖過程是兩回事、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二重性,這二重性是矛盾關係。許多讓使用價值數量提高的勞動、發明或方法,亦即生產力的提高,在一定期間後等到技術較為普遍時,就會使得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減少,而使商品變便宜。提高生產力便提高利潤的社會通念,事實上是一種幻覺,此時利潤的提高,不過是一種價格與價值的偏離而已,是擁有較高生產力的資本家在其他資本家尚未跟進前,將其商品用高於其個別價值的市場價格賣出,所獲取的超額利潤罷了。其來源絕對不是資本家的才能與高瞻遠矚,而是從社會總剩餘價值的池塘中,攫取來的東西。

 在馬克思《資本論》的分析,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具有二重性,一重為生產過程一般,另一重為價值增殖過程。中小企業主的勞動,即便進入了生產過程一般,也不會進入價值增殖過程,換言之,就算頭家的力氣有助於商品的生產,他也不會創造出絲毫的價值。因此,中小企業主投入勞動與增加利潤(照孫善豪的說法是利潤中屬於非剝削而來的部份增加了)之間的因果關係,也是一種虛幻的感覺。社會是各種關係即各種矛盾的有機結合,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佔支配地位的社會裡,「價值規律」支配著社會絕大部份的勞動分工與產品分配,其他類型的生產活動亦深受此一「引力」的影響,然而,並非所有的生產活動都是創造價值的活動。資本家的勞動,或許有助於創造更多的使用價值,然而他所換回的更多貨幣就像超額利潤一樣,不過是從社會總剩餘價值那裡刮取更多而已。

 順道一提,自營作業者的勞動也沒有創造價值,他的勞動只維持(轉移)了他以商品形式所購買的機具、材料的價值到新商品之中,那麼自營作業者的收入來源是什麼?自營作業者的勞動產品雖然是商品,但並不是增殖了的商品,與孫善豪所提的中小企業主一樣,他的勞動只進入了生產過程,並沒有進入價值增殖過程。自營作業者的收入也是從社會總剩餘價值裡,擷取一部份所得來的結果。

◎什麼勞動才會創造價值

 如果孫善豪讀通馬克思的《資本論》,那麼就應該知道勞動要創造價值必須進入價值增殖過程,必須完全符合以下三個要件。

1. 生產商品的勞動──必須是為他人生產商品而勞動。

2. 雇傭勞動──必須是為資本家勞動,勞動成果為資本家所有。

3. 生產剩餘價值(生產性勞動)──必須為資本家創造出剩餘價值,蓋資本主義佔統治地位的社會中,勞動力價值(工資)與剩餘價值是對立統一的範疇,沒有確保剩餘價值能生產,就沒有雇傭工人的存在必要,就沒有價值存在、價值增殖的生產關係,也就沒有價值的創造這回事。因此,價值這一社會屬性,本是包含著拜物教與剝削的性質。另外,關於非產業資本的雇傭工人,其勞動為何不是生產性勞動,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已有分析,茲不贅述。

 從以上三個評準來看,孫善豪所謂「中小企業主勞動亦創造價值說」,完全經不起考驗,可以說是胡說八道!

◎孫善豪是馬克思主義者?

 孫善豪的問題在於他完全不能理解馬克思《資本論》的方法,孫善豪之所以錯將馬克思對於商品價值的分析,搞成「生產過程中有勞動即創造價值」的歪理,正是因為孫善豪顛倒地閱讀《資本論》,將馬克思欲除之後快的價值規律,變成一種合理的計算依據。殊不知,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重點在於指明資本主義社會的對抗性生產關係,與這一關係裡的運動規律,以及在這規律支配之下的社會再生產,如何必然地招致危機與崩潰。而按照孫善豪的說法,不但不用取消「價值規律」,而且應該依「價值規律」來道德地規勸資本家拿回他勞動所產生的「價值」,如此這般,資本主義所有問題就可以解決了。那麼,馬克思就根本不需要主張取消價值規律,不需要主張革資本主義的命,不需要宣揚社會主義了!

 孫善豪的錯誤,在於不從支配性的生產關係──更具體說「生產性的雇傭關係」來理解價值,而卻從利潤的合理性與利潤的組成(據孫說法:利潤=資本家勞動的所得+剩餘價值),即從收入面、分配面來歪曲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不但不挑戰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甚至還超現實地為這一生產關係在收入分配上,尋找合理的基礎。虧孫善豪還「選譯 + 導讀」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在此奉送孫先生兩句馬克思在同一篇文章對當時德國工人黨首領拉薩爾的批評:「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的結果」、「庸俗的社會主義仿效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把分配解釋成一種不依賴於生產方式的東西,從而把社會主義描寫為主要是圍繞著分配都圈子,既然真實的關係早已弄清楚了,為什麼又要開倒車?」孫先生也不忙為自己喊冤叫屈,因為,孫善豪無端將資本家的部份收入戴上「勞動所得」的假帽子,把勞動與價值的關連移花接木成為比亞當斯密、李嘉圖還遠遠不如的異型(至少前述二人還知道不同階級的收入來源並不相同),閹割了馬克思理論的科學性、進步性與批判性,這與庸俗社會主義者無異,甚至更糟。

 孫善豪出書稱馬克思為第一個非馬克思主義者,然後與本人的論戰中卻自稱自己無疑是馬克思主義者,從孫善豪的馬克思理論水平看來,顯然孫大唱馬克思的反調,並不是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