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1)「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價值,價值量決定於生產該產品所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辭海》) 在筆者那篇〈中譯本《資本論》中關於勞動價值理論一段文字誤譯的問題〉(簡稱《誤譯的問題》)的文章裡,我曾經把馬克思在《資本論》關於勞動價值理論很重要的一段話重新翻譯。由於,我要進一步批判和論証一些對勞動價值理論的誤解和曲解,所以,不厭其煩地從馬克思經典的譯文裡,細心地爬羅剔抉,剔抉其矛盾之處,引用馬克思的話,來揭發這些錯誤。這點小題大作是必要的,因為,「這一點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註一】不瞭解勞動二重性就不瞭解勞動價值理論。不瞭解勞動價值理論就不瞭解剩餘價值理論。不瞭解剩餘價值理論就不瞭解工資、價格、生產價格、利潤和資本,因此,也不可能瞭解馬克思的《資本論》。 在第一段引文中「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價值」的說法是來自《資本論》,相應的中譯本如下: (引文2)「一切勞動,從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作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它形成商品價值。一切勞動,從另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費;作為具體的有用勞動,它生產使用價值。」【註二】 按照原文,我的重譯,嚴格地說,只是直譯(Transcription),如下: (引文3)「從一方面看,一切勞動,在生理學意義上,是人類勞動力的耗費;並且(und),在等同的 或抽象的人類勞動的這種屬性上(in dieser Eigenschaft),它形成商品價值。從另一方面看,一切勞動,是在特殊形式上有一定目的的人類勞動力的耗費;並且,在作為具體的、有用勞動的這種屬性上,它生產使用價值。」 參考《資本論》法文版中譯本,意譯為: (引文4)「從一方面看,一切勞動,在生理學意義上,是人的力量的耗費;並且,在等同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的這種屬性上,它形成商品價值。從另一方面看,一切勞動,是在特殊的生產形式上有一定目的人的力量的耗費;並且,在作為具體的、有用勞動的這種屬性上,它生產使用價值。」 這段話正好是馬克思對勞動的二重性所作的關鍵性的論述。沒有指出各種勞動的具體性質和這一切具體勞動所共有的勞動力的消耗的區別,就不能瞭解各種勞動所具有的特殊的歷史性質。一切勞動都是人的力量的耗費,這是生產一般的人類勞動,但是在商品生產的特殊社會形式下,人類勞動的屬性便產生自我矛盾的屬性,勞動產品才表現為二重性。這一點也就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和他所批判的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分離點,也是他對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跳躍點 (Springpunkt)。 馬克思對《資本論》第一卷法文版譯本做了大量的修改,除了文字上改得更通俗易解之外,第一卷的結構也有變動。馬克思曾經對他的朋友說過,法文版的結構比之德文第二版更為優越,可惜恩格斯編改德文第四版時或許不知道這封信,並沒有採納這個看法,雖然他已採用了許多法文版的修改。這個法文版在1983年才由中共編譯局翻成中文,它對瞭解《資本論》是很有助益的。在中譯本出版「說明」中,提到翻譯原則說: 如果,像我在《誤譯的問題》裡所論述的那樣(引文3),中譯本譯錯了,兩個版本必然有不一致的地方,中譯文按照這個「原則」應以法文版為依據,否則便跟著《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的中譯文同樣會產生含混和歧義。這段文字,法文版果然做了很不同的翻譯,而且從整段譯文看來,馬克思已經做了很多通俗化的努力和使人更容易理解的修改和補強。首先,馬克思指出: (引文5)「...嚴格地說在商品中不存在兩種勞動,但是,隨著把商品的使用價值看作它的產品,或者把這個商品的價值看作它的純客觀表現,同一種勞動在商品中就同自身相對立著。」【註四】 相應於上面(引文2),馬克思修改的法文版中譯如下: (引文6)「一切勞動,從一方面看,是人的力量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而作為相同的人類勞動,它形成商品價值。從另一方面看,一切勞動是人的力量在某種 由特殊的決定的生產形式上的耗費,而作為具體的有用勞動,它生產使用價值和效用。商品要成為價值,首先必須是效用;同樣,勞動要被看作抽象意義上的人的力量,首先必須是有用勞動。」【註五】 法文版這段話(引文6)較之德文第二版(引文2)有幾點修補,很值得注意: 德文第二版原來含有的「作為相同的人類勞動」中「抽象的」被修改了。馬克思很反對把語言上的對立形容詞的矛盾,當作真正的矛盾。【註八】對勞動加上「抽象的」和「具體的」形容詞,並不會使「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形容詞的矛盾變成真正的矛盾。這不是勞動二重性,而是兩種矛盾論。「勞動要被看作抽象意義上的人的力量,首先必須是有用勞動。」(引文6)從「有用勞動」才能用“抽象的方法”捨象出這些勞動的共同性質:相同的人類勞動。馬克思不是從定義出發,也不是從概念出發,概念推概念,所以也不是從勞動的概念出發,分「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而是以勞動產品在現代社會所表現的最簡單的社會形態「商品」作為出發點。從分析商品所表現的現象形態,發現,一方面,商品按其自然形態是使用物,效用,或按照當時的習慣用語,使用價值。勞動在商品的生產形式上人的力量的耗費,而作為具體的有用勞動,它生產使用價值和效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句話,馬克思就點明了他研究的切入點,就是「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的商品,「商品首先是一個外界的對象」。一般中文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所說的「政治經濟學的方法是使用從抽象上昇到具體的方法」,這種說法完全是不知所云。就是從《資本論》全書的研究方法或敘述方法來看,也是片面的不正確的。【註九】 【註釋】 註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第55頁。 註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第60頁。 註三:馬克思:《資本論》(根據作者修定的法文版第一卷翻譯)1983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說明」第二頁(簡稱「《資本論》法文版」) 註四:《資本論》法文版第23頁 註五:《資本論》法文版第23頁 註六:馬克思:法文版的《資本論》中譯本,第一章,中國社會科學院出板社。 註七:我在這裡所說的否定和揚棄是賣弄黑格爾在《邏輯學》第二版的名詞。例如,台灣有人把路易.阿圖塞的《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翻成《意像與意像情境處理》,這當然不是翻譯而是誤會。 註八: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第49頁。 註九: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冊〈說明〉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