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台灣農業的出路不在於外銷
鹿呦(新世代青年團)

 

今年年中,一股大陸熱潮隨著連宋訪陸而起,除了熊貓之外,最讓大眾關心的莫過於水果銷中。贊成的人從創造農民收入、挽救台灣農業的角度出發,把這次的風潮看成是台灣農業的轉機;反對的人則一再突出中國的統戰技倆,要人們注意。但是正反兩面都忘了最根本的問題:台灣的農業應該長成什麼樣子?

現實上,中共對台的所有政策,沒有一個不是具有政治考量的。但是只扣一個統戰的帽子,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這種作法恰恰反映出政策上和方向上的無能為力。另一方面,台灣的確有許多高經濟作物具有外銷增長的空間,「只准晶元設廠,不許水果登陸」是絕對說不過去的。但是我們要更進一步問:台灣的糧食安全問題又該怎麼看待?尤其是,大量外銷這條路是台灣大多數農民可以走的道路嗎?

台灣的農業經營方式,是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小農經濟。如同許多後進資本主義國家一樣,小農經濟的存在,正是確保資本產業勞動力需求大增時增加工人人數,而在經濟危機時再把他們趕回農村。在這樣的大前提之下,使得台灣的農業發展始終是從屬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之下。這樣的農業和農村,是不可能有大量的發展空間的。以現在的國際貿易情勢之下,台灣的稻作生產,除了國內市場,除了極少數高價米之外,可以說沒有什麼國外市場的空間:現在美國加洲大量生產的稻米已經傾銷到台灣及全世界,中國這個最大的稻作生產國還未大舉登陸台灣,但是隨著WTO所設定的年限一到,這一關能否守得住還是個困難。

況且,糧食作物之所以有別於一般農作物,原因在於糧食作物及其它糧農作物與工資高低、人民大眾的生活安定性有密切關係。對工人而言,工資不過是工人換來「明天的氣力」的憑証,食衣住行等生活資料一旦到手,工人手中的貨幣大多又得交出去。如果糧價上漲,無異縮減工資。一旦糧食供給出問題,人民大眾的生活就得承受莫大的風險。這樣的一種特殊商品,是不能與其他商品完全等同視之的。如果台灣自身的糧食生產縮減到相當比例,以致於相當大部分的糧食仰賴國外進口,一旦國際糧價產生大幅波動,首先受害的就是人民大眾。從這個角度說,不顧台灣糧食和糧農作物生產,一味主張用商品交易的方式創匯創收,光以貨幣核算的方式來衡量農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表面上似乎在提昇台灣農民的收入,實際上不但是在扼殺台灣的糧食生產能力、阻礙台灣農業的健康發展,同時也使得台灣的人民大眾從此陷入國際物價波動的漩渦之中!而這樣的思維模式,正是上述正反兩方的共性!

根據農委會的統計,台灣有約百分之五十的農戶(29萬戶)是稻米生產戶,平均稻作面積為32.6萬公頃。以近三年的平均總產量(147萬噸)和國人的消費稻米量(115萬噸)相比,尚有剩餘。此外,目前每年開放稻米進口約14.7萬噸,加工品的原料消費部分尚未算進去。國內稻米價格方面,最近三年主要生產期間產地梗種(蓬萊)稻穀價格平均每公斤為17.7元;消費價格方面,梗種(蓬萊)白米躉售價格約28元,零售價格約33元。國際稻米價格波動則很大,2002年和2003年的價格分別是每公斤新台幣8元和17元。農委會因此把大部分的農業補貼,用在補貼休耕上面。這種方法是台灣稻作的慢性自殺!如果是積極的作法,不但應該要把補貼繼續用在價格補貼上,以使台灣的稻米在國內市場進行價格競爭上處於有利的地位(至少不輸人),同時還要輔導稻米加工成其它副產品,還要把進口糧食的量壓在一定限度之內等等。這麼做不是不可能,問題跟假米酒殺人事件一樣,在利潤導向的考慮下,在與工業產品的相比下,台灣的農業在談判桌上從來只是拿來與國外作利益交換的犧牲品,而不會把它當作是主要的談判爭取重點,以維護台灣農業和稻作生產的自主性。台灣的官員是否直得起腰桿,對外爭取有利的條件,是否有意把台灣農業當成是一個必要的產業,真正進行輔導和人力物力的投入──台灣著名的八寶圳,有許多支線早已成為臭水溝了,淤泥和動物浮屍處處可見──連這些問題都沒有解決,台灣的農業要如何發展?

此外,目前許多台灣的農產品如花卉、水果等,早已到中國大陸去進行大規模栽種,而且現在在國際市場上已經形成回銷到台灣打擊台灣本身的農作的情況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儘管水果銷中,台灣的這些高單價經濟作物能有多少年的競爭力?就算這幾年賺到錢了,這些錢能讓農民過幾年好日子?再來呢?難道賺不到錢了,就一樣休耕不做了嗎?這對台灣農業的發展有什麼幫助?

因此,關鍵的問題在於,台灣整個國家發展方向和比重要有所調整:到底台灣的輕、重工業和農業各該佔多少比例、內外銷要佔多少比例等問題確定下來,才能談到台灣的農業要怎麼做。即使從環保生態的角度而言也是一樣的。到底台灣的地質和土壤條件,有哪些作物應該少種,有哪些地區應限制其過度開發,環保界早已呼籲許久,但是農政單位依然視而不見。許多作物如檳榔、高山茶等,不應該因為賣相好、創收高就予以輔導或開放,而這正是台灣以利潤導向為思考農業問題的人們所該要重新反省的。

時值WTO部長級會議冷清登場,輿論咸認不看好會有何成果,原因就在於歐美各國始終不願放棄對國內農業的補貼,並降國外進口關稅。場外則是人聲沸勝,全球各地反對WTO的聲浪,集結了世界各國的正義之聲。當此之際,台灣應該多多思考自身的農業體質,才知道未來我們要對外如何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