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於:「新世代青年團」(http://youth.ngo.org.tw/)2005.10.22 工資過低 學費過高 台灣經濟縮小再生產 三年前,反高學費行動聯盟在教育部門前高舉的對聯,道出了高學費政策下的人民心聲:「孩子金榜題名日,家長舉債度日時!財團有錢能減稅,人民無力繳學費!」。三年後的今天,我們卻還看到這樣的新聞報導:高雄縣路竹國中因學生家境困難遲交學費,家長竟然遭校方教職員罰寫悔過書二十次,保証不再遲交學費!這樣的事件,雖然發生在國中部,但對教育部沾沾自喜的助學相關補貼措施卻結實的打了一巴掌,本聯盟除了對校方如此不堪的做法感到憤慨,更要強調的是,高學費問題不只發生在高等教育,連幼教及國民義務教育部分也愈趨嚴重,教育部除了應落實其補貼弱勢的措施外,更應儘速思考「課徵企業紅利稅專款專用於教育」的可行性,以徹底解決「錢從哪裡來」的問題! 處於這種經濟境遇的家長,大家都知道不是個案,尤其是在目前失業率居高不下、整體工資偏低的情況,有越來越多的趨勢,現在連家電的促銷廣告都以贊助學費為名。換句話說,現在台灣大多數的受薪階層,不要說子女的大學學費繳不起,漸漸的越來越多家庭連數千元的高中以下學費都已左支右絀。 台灣各級學校的學費高不高,不能跟國外比,要跟台灣受薪階層的收入有多少來比。根據主計處的統計顯示,一九九七年至二00三年,台灣的公立大學平均的學費上漲將近百分之四十,私立學校則上漲了約百分之十二。反觀這六年來,即使把通貨膨脹所造成的薪資縮水問題忽略不計,國內的工資水平平均漲幅還是不到百分之八。而國、高中的學費,從二十多年前的不到一千元,到現在的六到八千元,甚至一萬出頭,漲幅將近十倍(各種補習費用還不算在內)。我們的工資跟二十多年前比,成長卻不到三倍!這說明了學費支出的負擔對受薪階層而言,只有越來越重,那麼即使高中以下的學費只有數千元,也是高學費! 一般的國民經濟學都有一種共識,一個社會不能停止生產,同時也就不能停止再生產,否則生產或再生產環節中斷,將導致嚴重社會危機。經濟循環順暢時,是以「擴大再生產」的形式出現;經濟循環出現問題時,就可能會出現「縮小再生產」的情況。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要維持一定規模的再生產順暢,就要從社會總產出當中佔有一定比例的工資支出,以維持勞動者的各種生活支出。工資的內含,除了各種衣食住行育樂所需必須滿足之外,還應該包括勞動者及其子女的教育和訓練費用。因此,一旦勞動者的工資在支付了其他生活所需之後,無力支付學費,則表示這個工資額明顯不足,那就必須使得工資足額支付,否則將造成嚴重的經濟危機。 然而,台灣的企業為維持以往「高工時、低工資」的高額利潤產出,寧可引進外籍勞工壓低工資,甚少提升自身產業層級、加強員工教育訓練,更不要說這些企業在享受台灣高素質勞動力的同時,卻不思支付更多的工資,以使台灣的受薪階層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費用。如今各級學校的學費日漸高漲、青年貧窮化的情況日益加劇、年輕夫妻不敢隨便生小孩、遲交學費得受辱……台灣受薪階層的這種經濟處境,造成了勞動力在社會(教育和訓練)和自然(傳宗接代)兩方面都產出了「縮小再生產」的情況。長此以往,必然會造成對台灣的資本主義經濟產生反噬的效果:勞動力素質下降、勞動生產力衰退、企業為了維持原有利潤率又一再壓低工資……這種殺雞取卵的經營策略若不改變,如此惡性循環,將造成台灣嚴重的社會危機、人民深沉的苦難。 上述案例,突顯出高學費問題不只發生在高等教育,連幼教及國民義務教育部分也愈趨嚴重,可見,高學費問題不只是個別貧窮問題,而是賦稅不公、偏袒財團、教育商品化的社會結構問題。教育部不能再當鴕鳥了,應停止學費自由化的政策走向,透過國家特別公課的方式,「課徵企業紅利稅專款專用於教育」,莫讓高學費的問題剝奪了人民的受教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