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診錯學費 用錯藥
簡淑慧(反高學費行動聯盟)

※原文刊載在中國時報2005.7.1

面對許多大學即將調漲學費的問題,日昨行政院長謝長廷向學生喊話,強調每年政府與民間提供的獎助學金有一四六億元,讓有能力讀書的、想要讀書的都能夠讀大學,政府還將鼓勵高科技企業多設獎學金。

顯然,謝揆是將學費問題視為貧窮問題,只要政府實施獎助學金的救貧措施,補助中低收入戶,那麼學費年年調漲將不是問題。事實上,這就是教育部的學費政策,一方面,逐年放寬學費調漲的條件,甚至,在今年更有意要試辦「開放私立大學自行調整學雜費」;一方面,則補強救貧措施。


但是,學費調漲問題不僅僅是貧窮問題,而是反映出賦稅不公、偏袒財團、教育商品化等社會結構問題。

台灣賦稅結構不公、偏袒財團,向來為國人所詬病,勞動所得約占綜合所得稅總金額的七成五,資本所得僅占兩成五。政府不斷透過如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等減稅條例,每年為財團減稅高達七千億,佔了國家總稅收一兆三千億的一半以上,造成國家財政困難,債留子孫。就連台積電及聯電「晶圓雙雄」八年來的繳稅額竟是「負」三十億元,換句話說,你我所繳的稅還得倒貼給他們。名列台灣四十大富豪中,有八人居然連一毛錢的稅都不用繳!有十五人有效稅率不到一%!而且,在台塑南亞公司大幅縮減員工的同時,老闆王永慶的股利所得卻將近四十億元。

國家財政困難,自然殃及教育經費,自一九九七年修憲以來,政府不再守住教育預算15%的下限,而到二○○○年為止,教育部預算佔總預算比率一直在十%至十三%之間徘徊。然而自二○○○年至二○○三年,教育部預算已經下滑到不到總預算的十%,二○○四年則只有八.七%。也就是說,這八年來,教育預算方面,是有意識、有計畫逐步調降的。

因此,辦教育沒錢,解決的辦法就是假借自由化之名,向人民徵收愈來愈多的學費,如同,國家的稅收大部分徵收自勞動所得,而不是資本利得。日漸高昂的學費,正反映出一般人民負擔日益沉重,而資本是獲利愈多日益龐大。更何況,勞動力的教育訓練費用,是企業的成本,理當由資本來支付學費,卻由一般人民來負擔,更凸顯出資本的蠻橫、小市民的無力,與政府的無能。

可見,謝院長將學費問題視為貧窮問題,是看錯病,用錯藥!而且謝揆的處方,一四六億元的獎助學金,大部分還是來自於一般人民所繳納的稅金,而不是徵收自資本利得。

我們必須重申,教育問題當然不能化約為學費漲不漲的問題,但更不是助學金多少的問題。阻止教育商品化、反對學費自由化,政府要對症下藥,須解決教育經費來源以及監督把關經費使用的問題,以特別公課的方式,由教育部來對企業收取費用,專款專用於教育;設置大學退場機制,確實提升教育品質。而不應任由私立大學學費自由化,教育部卻迴避監督之責,率先退場了。 (作者為反高學費行動聯盟總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