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與運動 2000.06.15
本文刊登於「新世代青年團」(http://youth.ngo.org.tw/)的「理論與運動」專欄

日期:2000/06/15

簡評謝國雄的「網絡式勞動」——外包制度
蕭宇桐/新世代青年團

謝國雄《純勞動》一書中所謂「網絡式勞動過程」的概念是一種「分工」制度的延展,簡單來說,就是台灣今天的外包制度。謝國雄認為外包制度的存在乃是「層層細分工」及「事頭-頭家相互滋生」下的產物,透過田野調查,進一步分析台灣個別的小頭家由於此層層細分工的結構機制,得以立足於廣大的競爭市場,也因此帶動台灣的階級流動。

但是我們必須注意生產消費與個人消費的區別,因為這兩種不同消費品的生產將會影響消費品——也就是商品——如何實現為貨幣。所謂生產消費就是指商品的最終消費並不是做為個人的生活資料來消費,而是進入另一個生產過程作為材料進行生產。其中最大的差異在於被消費的結果有沒有增加新的使用價值,顯然的,為個人的生活資料來消費並無法增加使用價值。

若以此區別來看外包制度的的生產結構問題的話,外包制的產品,由於層層細分工的關係,其產品大多是用於生產消費,並無法獨立進入流通領域作為商品實現為貨幣,而必須倚賴上下游廠商的配合及原定作商的銷售狀況而定。從這個角度來看,外包商人與在工廠做計件工人並無太大的差別,甚至必須承擔被退貨的風險。所以,謝國雄的外包制度必然造成台灣階級的流動的說法,不無疑問。在資本主義的生產制度下,分工的趨勢乃在於「有利可圖」,不單針對小包商而言,對於大資本家來說,透過這種外包方式,不但節省許多人力成本與要素成本,更可以降低不必要之風險。小包商面對如此龐大、壟斷的資本的競爭市場,如何能輕而易舉躍進為資產階級。所以,階級的流動在資本主義生產制度下,仍有無產化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