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青年團
理論與運動 更新時間:2000.03.10

本文刊登於「新世代青年團」 (http://youth.ngo.org.tw/)的「理論與運動」專欄

日期:2000/03/10

什麼是資本主義?認識我們所處社會的性質

楊偉中/全產總執行秘書、《連結》雜誌社

本文同時登載於《連結》雜誌第2期

在別的國家中,如果人們有心改造社會、從事社會改造的運動時,他們都會探討、爭論一個問題:我們的社會是什麼樣子的一個社會?(就是關於社會性質的討論、論戰)只有了解這個問題,我們才知道我們要改造的這個社會有什麼特質?統治者是誰?運動的主力軍是誰?誰是可能的同盟者?才有可能確定運動的目標(打倒國民黨?反對資本主義?……)和種種策略(聯合誰、反對誰?……)。

在台灣的社運中我們很少聽到這樣的討論,大家都以情感(台灣人要出頭天、可憐的勞工要爭取權利)或印象(國民黨是外來政權;郝柏村、李登輝很可惡)來從事運動,難怪運動長不大或是長的奇形怪狀。我們希望運動能有成長,所以我們認為有些基本的功夫要從頭學起,要好好紮好基礎,重新學習理論並認識社會,不是一股腦兒的亂說胡搞。我認為應該澄清一些基本觀念,例如什麼是「國家」、什麼是「資本主義」、什麼是「階級」。這次我想先談談「什麼是資本主義?」這個問題。

資本主義制度的三個基本特徵

什麼是資本主義呢?很多人也用「資本主義」這個名詞來稱呼我們所生存的社會,但是它們並沒有清楚說明這個社會的特質,有人說資本主義社會是「金錢主宰一切的社會」、是「市場經濟的社會」,也有人用「工業社會」這個說法代替資本主義社會,這些說法都有很大的缺點,不是太模糊,就是以偏概全,沒有講到要害。我們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簡單說來有三點:

一、 生產者不再掌握生產資料了(生產資料指的是人們從事生產所需的勞動工具如機器廠房等和勞動的對象如原料等)。在中世紀,主要的生產者-農民(自耕農和農奴)擁有他的生產資料-土地、農具等,但是到了資本主義社會,這個社會主要的生產者-勞工,不再擁有機器、廠房等生產資料了。要使資本主義發展,就要使這個社會的生產者和他的生產資料相分離,歐洲殖民主義者在非洲等地移植資本主義時,就是以殘暴手段迫使土著們離開土地,進入殖民者的礦場、工廠、農場中勞動。台灣歷史上這個生產者和生產資料的分離過程是很漫長的,戰後國民黨政權推動以農養工政策,將剛獲得土地的農民又從農村中擠壓出來,丟下了農具、離開了土地,進入加工出口區和都市成為受雇者,這可窩是一個大規模的「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分離」的過程。

二、 那麼生產資料歸誰掌握呢?在資本主義社會,由於生產的革新,機器越來越複雜、越昂貴,不再是大多數靠薪水過活的人所能擁有的,而是集中在擁有大量資本的人-資本家手中,我們通常稱這群人為「資產階級」。他們組成了許多企業,彼此間為了爭奪市場、投資地點、原料來源而競爭,也為了累積資本、增加利潤而用各種方法榨取受他們僱用指揮的工人

三、 和上面這群人相比,出現了一群只能靠出賣勞動力,換取薪水才能生活的一群人。他們無法掌握資本,卻有出賣勞力的「自由」,他們在不上班、不做工就要挨餓的經濟壓力下,必須連續不斷的在勞力市場上出賣勞動力,而工資就是勞動力的價格。不只所謂的「藍領」是如此,大多數的「白領」也是如此。我們通常稱這群人為「無產階級」(沒有生產工具、生產資料),或是「工人階級」。雖然工作性質和場所不同,但是就社會經濟地位來說,辦公室裡的辦事員、秘書、銀行中的銀行員和工廠裡的作業員都是一家人,都是出賣勞力支領薪資的工人。

以上簡單說明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徵,是我們討論社會性質時需要依據的標準。我以為在我們討論一個社會的性質時應該要記得資本主義制度的這三項特徵,否則問題永遠談不清楚:一、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分離;二、生產資料以壟斷形式集中在一個社會階級-資產階級手中;三、勞動力變成商品,出現一個依靠出賣自己勞動力維生的社會階級-工人階級。

台灣是什麼樣的社會?

目前在經濟學、社會學界以及許多企業管理的書籍中有一些流行的說法,它們認為現在早就不是資本主義社會了,是「後資本主義社會」。有人說服務業(這是一個十分含混而有問題的概念)已取代工業的重要性,所以現在是「後工業社會」。有人說現在不再是用勞力賺錢的時代,而是用知識來賺錢的社會,所以是一種「知識經濟」的社會。

這些講法非常風行,許多從事、研究社運的人也覆誦這些說法。其實這種說法的很大的目的在告訴大家,現在不是資本主義社會了,勞資衝突不再是這個社會的主要問題了,所以從事工運不再有什麼重大的意義。這種說法客觀上就產生了打擊工運、取消工運的作用。我們要請主張這些講法的人睜大眼睛看一看,仔細的研究一下,現在的社會還符不符合我們上面列舉出來的這些資本主義社會的特徵,不要一味的追求時髦,輕率的搬出一些貌似新穎卻模糊的名詞,誤導了大家。

一直有人說要多談「實際問題」,少空談理論,我們當然不贊成搞運動的人淪落為「為學術而學術」,但是提出這種問題的人往往搞錯了理論和實際的關係。其實理論問題對我們認識實際問題、擬定運動路線有莫大的關係,只要我們討論學習理論時,不忘這樣的討論為的是更深刻的認識社會,以制訂綱領路線,而不是背誦教條,也不僅僅是為了充實一己之學識的話。關於資本主義和社會性質的討論可以說明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