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本文刊登於:「新世代青年團」(http://youth.ngo.org.tw/)2007.06.10

教育不是商品!
物價指數不是調漲指標!九十六學年度學雜費不調漲!

二○○七年反高學費運動聲明

 在政府遲遲不願課徵企業紅利稅以用於教育支出的情況下,每年的五、六月間,就得上演一場教育部和各大學針對許多調漲學費的理由的攻防戰。在此期間,各大學大吐苦水,直說經費不足,要求教育部放寬學費調漲的空間。另一方面,教育部多年來更完全迴避解決「錢從那裡來?」的結構性問題,僅以「助學貸款相關措施」的小恩小惠來因應,並擺出一副「嚴格把關、照顧弱勢」,不讓各校任意調漲的架式。

 在教育部公告的「96學年度大專校院學雜費調漲名單」中,有8所學校調漲學雜費3%,更首度有9所學校調降學雜費1%(其中只有三所是全校調降,其餘則只是系所調降)。表面看來,教育部今年似乎真的做到了「嚴格把關、照顧弱勢」的立場,但實際上,今年仍比去年多了一所學校調漲,而且調漲幅度3%更是比去年2.3%多了0.7%,至於,為什麼調「漲」是3%而調「降」卻只是1%呢?其間的邏輯及標準何在?更令人不解。

 另在東海、東吳、文化及輔仁大學學生的請願下,教育部未核准東海等三校的調漲,反而獲得教育部超過一億元以上「教學卓越補助計畫」的東吳大學,竟准予調漲。令人不禁納悶?同樣是校內審議程序有瑕疵,學生強烈表達反對調漲學費的聲音,為什麼東海等三校學生的意見被教育部接受,而東吳學生的意見卻不被接受呢?為什麼接受教育部補助越多的東吳,學生的學雜費卻能越調越高呢?

 由此可見,教育部學雜費審議標準的虛假形式,而且,在教育商品化的既定政策下,教育部今年持續將物價上漲指數當作學雜費的唯一調幅指標,罔顧這四年以來(2002-2006),公立大學己調漲了3,798元(從55,692到59,490元),私立大學則已經調漲了4,352元(從103,986到108,338,元),而同一期間的工資成長,卻才只有2,655元!依此指標,在近來物價不斷上漲的情況下,可預見的,未來的學費將越漲越高,一般家庭的生活負擔也將與日俱增!

★我們的訴求與主張:

一、教育不是商品!物價指數不是調漲指標,九十六學年度學雜費不調漲!

  教育部去年首度創國際先例,將物價上漲指數當作學雜費的調幅標準,不顧本聯盟強烈反對,今年持續以此為指標,導致今年學雜費漲幅繼續攀升為3%,可預期的,依今年物價上漲情況,明年的學費調漲幅度將一路攀高,實令人憂心。這種將「物價指數上揚故調漲學費」的說詞,實是倒果為因的說法!因教育不是商品!物價上揚已使學生和家長生活負擔加重,教育部再依此調漲學費,是對學生及家長落井下石!本聯盟要求,教育部應把物價上漲指數作為調「降」學費之指標,才能減低學生和家長之經濟負擔!

二、降低就學貸款利率,修改就學貸款辦法相關措施

  幾年來面對反高學費的聲浪,教育部一直迴避解決「錢從那裡來?」的結構性問題,而以「就學貸款相關的助學措施」來因應,因此本聯盟去年特對就學貸款相關的助學措施提出訴求並獲得教育部允諾如下:「一、降低就學貸款利率;二、延長就學貸款還款年限;三放寬就學貸款項目;四、建立銀行回饋機制。」。但在承貸銀行的反對下,遲遲未能落實,直到5月31日的記者會上才針對第一、二點作小幅的調整,至於第三、四點及讓學生有主動選擇申貸銀行之權利並開放學生能在不同銀行間轉貸等等問題上則開了空頭支票。

  綜觀教育部「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學生就學貸款辦法」(以下稱就學貸款辦法)相關政策,該辦法自88年發布,除了在92年以「保護銀行債權」為出發點,增修了「信用保證機制及代位清償等相關事項」外,對學生權益保障部分卻隻字未提,恐有圖利特定銀行財團之嫌。

  因該制度之設計,本應以「公費透過民間銀行機制,以協助學生就學」為主,但現行制度許多規定卻似由「保護銀行債權」為出發點,就學貸款辦法全文14條條文內,皆以申貸學生需負之義務為主,而提供服務之銀行,在條文中並無任何責任,在「學生客戶─銀行」的天平上,明顯傾向銀行利益。

  尤其在降低利率部分,表面上是維護學生客戶利益,但實質上卻是保障銀行的基本收益,也就是說銀行「失去」主動降低利率的權利。凡此種種,可見就學貸款辦法相關措施已到了該徹底檢討的時刻。本聯盟要求應儘速徹底檢討就學貸款辦法相關措施,以確實保障學生應有權益。並提出相關訴求如下:

1﹒教育部應主控學貸利率調降權,不能放任少數銀行「綁價」;教育部與銀行商
議時,應有學生、家長代表參與決策。
2﹒降低學貸利率,全面延長還款年限。
3﹒教育部應建立銀行回饋機制,專款用以降低學費。
4﹒放寬就學貸款項目,改為負面表列,生活費尤應列入貸款項目。

三、課徵企業紅利稅,專款專用於教育

  反高學費運動不是一場為了幾百元、幾千元討價還價的消費者運動,而是一場關乎社會公平正義的階級運動。企業既然享有優質勞動力所帶來的高額利潤,自然必須負擔勞動力在受教過程的教育訓練成本,才是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做法!總之,高學費問題並非貧窮問題,而是賦稅不公、偏袒財團、教育商品化與社會結構的問題。本聯盟不只是關注學費漲不漲的問題,教育經費來源的結構才是我們真正關注的方向,所以我們提出「課徵企業紅利稅,專款專用於教育」的訴求,惟有解決「錢從哪裡來」的問題,才能真正解決教育經費不足的困境。


【新聞聯絡人】黃同學0930-1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