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本文刊登於:「新世代青年團」(http://youth.ngo.org.tw/)2007.05.13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最抽象形式探討
台灣《資本論》研究會  王智深 

 

 馬克思在其《剩餘價值理論》第二卷有關危機理論的章節中[i],明確指出簡單商品的形態變換,即簡單商品流通的形式(W—G—W),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最抽象形式。對這個危機的最抽象形式的正確理解,是正確理解馬克思危機理論的出發點,因為最抽象的形式,就是最簡單的內容,當加入更具體的危機因素,危機的內容也會愈來愈複雜,如果連對最簡單的內容不能正確理解的話,更遑論去正確理解較具體、複雜的危機內容呢?這也是為什麼在《資本論》第一次涉及到危機理論的章節是出現在第一卷 第三章「貨幣或商品流通」[ii],「貨幣或商品流通」的章節正是在探討簡單商品流通,當馬克思分析了危機的最抽象形式之後,才可以在之後的《資本論》章節中進一步來加入更具體的危機因素,來分析較複雜的危機內容。這是與《資本論》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從龐大的商品堆積出發,從分析簡單商品開始是同樣的道理,因為龐大的商品堆積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特徵,且商品是客觀的對象,而且簡單商品是抽象掉資本性質的商品,在資本再生產循環中,資本的三個形式是貨幣資本、生產資本與商品資本,商品資本是較具體、複雜的內容,是包含簡單商品的內容,先分析抽象、簡單的內容,再進一步探討較具體、複雜的內容,這是《資本論》的方法。 

 為什麼簡單商品流通的形式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最抽象形式?因為資本主義週期性經濟危機是資本積累所造成的,分析危機就是要分析資本積累,也就是資本的流通,其公式是G—W—G’,簡單商品流通(W—G—W)是抽象掉資本性質的商品流通,是包含在資本流通,而且龐大的商品流通與相互交織的商品流通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特徵,然而這個流通的形式,藉由貨幣的中介,將統一的商品流通分裂為賣與買的兩個獨立的階段,在賣出商品換進貨幣後,可以延遲或者中斷買進商品,以致影響到其他綿密交織的商品流通的中斷,即大量的商品賣不出去,引發經濟危機,所以簡單商品流通形式本身蘊含著危機的可能性。 

 庸俗的政治經濟學家薩伊,甚至李嘉圖,是買賣均衡論者,買就是賣,賣就是買,由於買賣均衡不會有商品過剩的現象,因此否認資本主義會發生危機,這是相當愚蠢的看法,將資本主義的特徵──簡單商品流通,用物物交換(W—W)去看待。 

 對於簡單商品流通形式蘊含危機可能性的分析,斯威齊(Paul Sweezy)是同意馬克思的論證,但是斯威齊用簡單商品流通形式來分析前資本主義社會是否會發生資本主義這種商品過剩的經濟危機,他的論斷是前資本主義社會不會發生商品過剩的經濟危機,他說簡單商品流通形式「當然包含有危機的可能性,但它同時又象徵著為消費而生產;而消費既然基本上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那也就沒有理由指望這個可能性會變為現實。」[iii] 

 斯威齊的說法是自我矛盾的,如果簡單商品流通形式“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那麼就不會有商品流通中斷的問題,就不會是“包含有危機的可能性”。一方面同意在資本主義社會,簡單商品流通形式有流通中斷的問題,另一方面,在前資本主義社會,同一個簡單商品流通形式,卻又說成“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這個“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的說法,就是換湯不換藥的薩伊論調──買就是賣,賣就是買,買賣均衡論。馬克思是從簡單商品流通形式本身來分析,由於貨幣的中介,賣與買分裂為兩個彼此獨立的階段,可以賣而不買,或是賣了之後,過一段時間,再進行買的階段,所以簡單商品流通形式是蘊含著可能中斷的過程,而非“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 

 斯威齊用簡單商品流通去分析前資本主義社會是否會發生危機,這是曲解了簡單商品流通。簡單商品流通指得並不是前資本主義社會的商品流通,簡單商品流通是抽象掉資本性質的商品流通,指得仍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商品流通,龐大的商品流通與相互交織的商品流通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特徵,所以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性質,用簡單商品流通形式是恰當的。在前資本主義社會,雖然有商品生產與商品流通,但並不是佔社會生產的主要地位,龐大的商品流通與相互交織的商品流通並不是前資本主義社會的特徵,即使發生商品流通的中斷,亦不會對社會的再生產引起鉅變,所以用簡單商品流通形式去分析前資本主義社會的性質,這是牛頭不對馬嘴。 

 危機的最抽象形式蘊含著危機的可能性,可能性只是意謂著有可能會發生危機,因此,也有可能不會發生危機,例如某些商品的所有者,雖然賣而不買,但是並沒有造成普遍性的商品流通的中斷,因此,危機的可能性要轉化成現實性,還要有其他較具體的因素,只有這個簡單商品流通形式,只根據這個最簡單的內容並不足以說明現實危機發生的必然性,而較具體的因素是要從資本積累的發展去分析,例如利潤率趨於下降、剩餘價值生產與實現的矛盾、虛擬資本的擴張、資本過度積累等等。以利潤率趨於下降來說,,這是資本積累發展的規律,資本愈積累,利潤率會趨於下降,由於利潤率是資本家投資生產的動機與目的,當利潤率下降到一定的程度,資本家再投資的意願就大為降低,當資本家賣出商品獲得貨幣後,他不投資不買進商品,導致買與賣的中斷,引起商品流通的中斷,所以,利潤率趨於下降這個因素會讓簡單商品流通所蘊含危機的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其他具體因素,如剩餘價值生產與實現的矛盾、虛擬資本的擴張、資本過度積累等,亦會引發或強化商品流通的中斷,促成危機的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現實危機的爆發不是單一的因素造成,而是一切因素的綜合,彼此加強的結果,例利潤率趨於下降的因素,再加上虛擬資本擴張的因素,這兩個因素彼此增強了商品流通的中斷,所以,片面強調單一因素的「生產過剩說」、「消費不足說」、「部門生產比例不均說」等理論都不正確。 

 另外,雖然抽象不能解釋現實具體,但是現實具體會包含抽象,抽象會再現在現實具體中,所以現實的危機,會表現出普遍性的商品流通的中斷,普遍性的商品過剩。因此,用商品過剩來解釋危機是沒有說明力的,是用危機來解釋危機,是同義反覆。 

 簡單商品流通是危機的最抽象形式,是分析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出發點,所以,有些左派的理論家用「否定的否定」來說明危機,這個觀點是不對的,一方面這是黑格爾主義,另一方面這完全不涉及到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亦有用「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矛盾」、「生產社會化與私有財產的矛盾」來說明危機,這是相當空泛的說法,沒有什麼說明力。


 


[i]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第二卷,第17章。

[ii]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中央編譯局譯,人民,1975,頁133

[iii] 斯威齊:《資本主義發展論》,商務印書館,1997,頁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