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本文刊登於:「新世代青年團」(http://youth.ngo.org.tw/)2006.04.08

社會主義不是一個制度

何青

編按
    雖然中共官方宣稱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中共是實行馬克思主義的政黨,以及台灣某些團體、人士與中共當權派唱和,聲稱中國是社會主義祖國,企圖欺騙台灣的工人階級,不過,事實勝於雄辯,中國走資本主義的道路、資產階級復辟已是昭然若揭。
      本網站特刊登何青在
1983年發表的演說稿部份──《社會主義不是一個制度》,作者何青在當時大多數人仍對中國走向的性質不是很清楚,甚至受到中共官方馬克思主義的愚弄,以為中國是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之際,即根據理論與客觀的資料研究,在演說中指出:中國已經在走資本主義的道路。
    讀者可以從何青的演說稿中,體認到理論的徹底就會產生力量,就會有透視力,雖然是二十多年前所發表於演說,至今依然是有力地駁斥中共官方馬克思主義的謊言,是認識中國的上乘好文章。
    此文原載《台灣思潮》(美國)第八期,
19844月,原文標題為《社會主義的再認識--對當前中國經濟理論若干問題的批判》。《中國與世界》網站轉載,刊登在19981月號《中國與世界》雜誌。

 

  〔按﹕本文是作者於一九八三年七月在美國洛杉磯發表的演講的第一部份。演講的其他幾部份為﹕二、所有制問題--所有、佔有、分配、支配、使用﹔三、階級問題--對立的生產關係﹔四、中國經濟理論的若干問題。〕

  社會主義到底是一個制度呢,還是一個別的什麼東西﹖我們都知道馬克思和恩格斯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首創者,在他們之前有很多人對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有一些想法和理想,有些人還付之實行,如英國的歐文。歐文真的自已去開闢一個經濟公社,在一段時間內經濟還搞得不錯,但後來由於整個在與外界絕緣的情況之下搞垮了。所以事實上是有人試過而不是完全在腦子裡空想的。但是,要到馬克思和恩格斯才真正把社會主義如何由資本主義一步一步地產生而且人類社會的發展必然會走向社會主義的這個規律描繪出來,因而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為科學,從偶然成為必然。最主要的是他們找到那個規律,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唯物歷史觀。

  唯物歷史觀是根據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即勞動對象和勞動工具之間的互相結合跟分離的關係為主,來描述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變化的幾個階段。人類社會最初是原始公社,然後是奴隸制,封建制度,再到資本主義制度。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是生產資料私有制的一個最後階段,再發展下去必然會走到共產主義的階段。在這裡共有五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特殊的完全不同的生產方式。

  在馬克思那個時代,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這兩個名詞常常是夾雜使用,為了避免混淆起見,用共產主義來表示最後的一個階段,可是,有時候也用社會主義這個名詞。所以他們本身在用這兩名詞時,有時難免也會混用,這是當時用法沒有約定俗成的緣故。後來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才決定將社會主義看成是共產主義的初級的階段。但在馬克思的觀點裡頭,從來沒有把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看成是不同質的生產方式,而是把從資本主義或前共產主義如何發展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的這中間整個過渡的過程叫做社會主義。當然可以說這中間有高階段和低階段,但絕對不是象現今中國國內有些人所說的是“兩個階段”。他們的說法是這樣的﹕有低階段和高階段,低階段時期,可以有商品,可以保留私有制,“按價值規律辦事”……等等說法。因為如果將“社會主義”看成第一階段的話,那麼就變成一個跟它的前一個歷史階段,資本主義或封建主義有分不開的界限,也就是說,中間界限模糊掉了。這樣便可混水摸魚。

  比如說,革命以後什麼時候開始走社會主義的路,讓你找不出來。又例如說,新民主主義時期和社會主義時期就很容易混淆。有些人說現在中國還在新民主主義時期,把社會主義當做一種好像是跟共產主義是一個不同質的社會制度。然後在這裡面再加上一些哲學理論來配合,譬如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種說法,把功利主義或經驗主義的觀點跟馬克思的觀點混同。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如此一來,所有馬列主義的理論通通不算,完全是看你怎麼做,如果做的結果是有效、有用的話,就是好的東西,就是對的東西,所謂“不管黑貓白貓,會抓耗子的就是好貓”。這種說法的目的是說我這樣做沒有什麼標準,也不一定要去守馬克思或列寧的說法。因為人類都還沒有走過這條路,所以我怎麼走怎樣做通通都可以,只要是有效的。整個標準就轉到一個觀點,就是說任何做法都根據它是有效的,或對當時是好的,或得到多數人支持的。總之,馬克思主義不是標准,胡亂做胡亂對﹔你有你的標準,我有我的經驗。

  在這裡,我想引一段列寧的話來表示我的意思﹕

  “我們並不苛求馬克思或馬克思主義者知道走向社會義道路上一切具體情況。這是痴想。我們只知道這條道路的方向,我們只知道在這條道路上前進的有那些階級的力量﹔至於具體情況,實際情況,那只有千百萬人的實踐經驗才能表明。”(《政治家劄記(農民與工人)》列寧全集,第25卷,273頁)。

  他這段話裡頭有幾點很值很注意,就是說,雖然怎麼樣走到共產主義是沒有先例的,我們當然不可能萬無一失地一步步直接走進共產主義。可是,這並不表示可以隨便走,因為畢竟有一個目的地在那裡,我們曉得有那麼一個方向,這是第一點。可是要怎麼樣達到那個目的地呢﹖也不是說我高興怎麼樣走就怎麼走。列寧所講的是我們知道那個方向,雖然我們不知道每一個具體的情況,但那個方向我們是知道的。我們是從資本主義本身的自我矛盾來看出那個方向。共產主義是資本主義本身矛盾的對立體。比如說,資本主義的生產資料私有制和生產的社會化之間的矛盾,所以一定要解決私有制的問題﹔資本主義僱佣制度有剝削的問題存在,所以一定要消滅剝削制度﹔資本主義裡面有商品流通的問題以及分配的問題,不平等交易的問題,不勞而獲的問題和異化的問題。我們曉得資本主義有它的對立面,要達到共產主義雖然不曉得一些具體的情況,但我們知道那個方向。所以可以這樣說,不了解資本主義,事實上就沒有辦法了解社會主義。

  我這裡有時也要把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這兩者混同。因為在我的觀點裡面,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事實上是一個東西,只是兩個名詞。社會主義這個名詞主要是在講它的過渡、它的過程﹔而共產主義這個名詞常常主要是指目標方向。整個社會的發展是由前共產主義的階段走向共產主義的階段。所謂“前”的意思,是說並不一定要從資本主義走過來。因為有很多產生社會主義的國家,在它革命以前,還不是或不完全是資本主義的階段。假如有資本主義,也是很落後很薄弱的資本主義的社會。經過革命以後,首先革命的目的是要改變上層建築,革命是一種暴力行為,改變政治上的結構,接著,改變生產關係。

  照馬克思的說法,一個社會結構可以分成兩個層次﹕基礎結構和上層結構。在基礎結構裡,有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所謂生產力就是生產過程裡面象勞動力或生產所用的工具原料等,即能生產產品的能力。根據這個生產的過程,會產生相應的生產關係,譬如說對生產工具所屬的問題,誰擁有生產工具,誰來作工,誰來作老闆,產品怎麼分配,由誰去分配,怎麼樣去佔有、去使用這些生產工具等等問題,這些就是生產關係。照馬克思的說法,這個層次就是所謂經濟基礎,所謂基礎結構。在這個社會經濟基礎結構之上還有一個相應的政治、法律和哲學、宗教、藝術等意識形態,叫做上層結構或上層建築。革命當然是對政治結構加以改變,要對意識形態進行改造,同時也要對生產關係進行改造。

  每一個具體的社會階段裡面,常常並不是只有一種生產關係,也不是只有一種生產方式。譬如說,中國在一九四九年以前的那個具體的社會裡面就包含一個以上的生產方式,包含有資本主義,也包含封建主義。中國在革命以前還有封建主義,因為在農村基本上還是封建主義的經濟形態。也只有幾個較大的城市才真正進入某種程度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

  什麼叫做封建經濟生產形態﹖有那些特徵﹖這可以去參考毛澤東所寫的《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那一篇文章是根據對中國當時的社會做分析來提出一些

        革命的策略。他談到當時中國的社會是半封建半殖民地。關於封建制度有一些定義,我現在簡單指出幾個特徵。在農村,大部份土地屬地主,農民大多數沒有土地。剝削的關係是地主向農民收取地租。封建形態的地租有實物的地租,有徭役的地租和貨幣地租。實物地租就是繳納生產成果,如繳米、繳麥、繳布,或家庭手工藝產品﹔徭役地租是由農民去替地主作無償勞動,用徭役的形態繳付他剩余的勞動。另外一個特徵就是自然經濟形態,生產主要是為了自給自足。在農村裡面,大體是這種形態,生產的東西大部份都是自己日常要用的東西,有時候也作一些交換,可是基本上並不是為了要交換,主要是自已要使用。譬如自己織的布為了自己要穿衣服,種的米和菜是自己要吃的,甚至於一些手工藝的東西也是自己要用的。大概說起來,就是有這幾個特徵。當然,亞洲和歐洲的封建形態又要有些不同。譬如說,關於土地所有的關係,歐洲是所謂封建主的形態,土地是封建主的,不能買賣。在亞洲就比較不一樣,像中國,尤其像印度。印度常被稱為典型的亞細亞生產方式。在中國,土地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買賣的,而且農民的人身依附也沒有像歐洲那麼樣的緊。

  總之,歐洲跟亞洲之間是有一些不同,中國有中國的特色。當時毛澤東認為中國的社會形態是一部份在實行資本主義,一部份,像大多數的農村地區,還是停留在封建主義的階段。但因為還有不是封建主義的,所以叫做半封建。至於把中國叫做半殖民的社會,主要是因為帝國主義的經濟在中國已經開始生根,城市裡已有一些工廠,商品買賣,洋行等。還有一部份是所謂民族資本,在城市裡由手工業想要往上提昇的那些所謂國貨的東西。抗戰時期有過提倡國貨的運動,都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生長的過程所作的努力。

  中國民族資本以及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事實上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一直很薄弱。解放以後所做的調查發現,他們擁有的資產相比之下實在是太少了,所以他們一直不能有所大作為。那個時候在革命的策略上要團結民族資本家,要團結民族資產階級,可是後來在公私合營以及贖買政策過程裡面,在贖買一些私有的企業的過程中,才發現原來他們根本沒有什麼力量。所以中國革命以後,贖買的過程很快地就成功,比他們預想的還早,本來以為大概要十年以上才會把這個工作做好,甚至二十年、三十年。沒有想到,三、五年就整個兒地結束了。統一戰線的策略是正確的,除了民族資產階級之外,各中間階層也是團結的對象,那個時候的中國共產黨把他們太高估了。

  當時所以把中國的社會叫做半殖民,主要是一方面帝國主義的經濟在中國有相當的影響力,可是整個兒來說,中國的經濟還是有它的自主權,有它完整的體系,自已的銀行,自己的企業,自己的經濟政策等等。雖然它是在帝國主義很強烈的影響下,有時候也不由自主,在這種意義下,叫它做半殖民。

  在那個時侯,中國有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也有封建主義的生產方式。同樣的,革命以後也是有兩種以上的生產方式在進行,一個當然就是所謂“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還有就是“舊社會的遺跡”,就是過去的半殖民半封建所遺留下來的很薄弱的可是仍然是存在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土改以後,封建主義的生產關係基本上被取消了)。主要是這兩種生產方式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運行。這兩個生產方式的同時存在以及並存發展就構成了這個過渡時期的主要矛盾。在這裡面,資本主義要往這邊走,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要往相反的方向走,這兩方面有它的矛盾。在這個過程裡,曾經有一個公開的改造時期,所謂對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到後來就發現改造時期裡面有很多問題必須從上層建築去改變,不僅只是改變生產關係,所以也發動一些政治上的運動,如三反五反等。社會主義革命不僅要解決物質生產的問題,而且也要解決人的異化問題(“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

  有時侯是共產主義的力量在增強,有時侯是資本主義的力量在增強。這是兩個不同方向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這兩個不同利益的路線鬥爭就構成了整箇中國到目前這個階段裡面的基本的矛盾。

  現在絕大多數理論和說法都是以“社會主義是一個制度”這種想法為基礎出發,假定它是一個制度,既不是封建主義,也不是資本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而是一個新的制度。以這樣的說法出發,會造成很多奇談怪論。

  對社會主義的再認識,除了以上這個關鍵性問題之外,還有待於討論所有制問題,社會主義社會裡的階級問題,以及結合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進行深入的分析。

(原載《台灣思潮》(美國)第八期,一九八四年四月,原文標題為《社會主義的再認識--對當前中國經濟理論若干問題的批判》)